电影《沙鸥 The Drive to Win》 (1981) 深度解析鉴赏
张暖忻在我国第四代导演中是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早在1979年,她就和先生李陀合写了《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表达了新一代电影导演决心革新民族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大美学抱负。之后,张暖忻通过影片创作,努力践行纪实电影美学观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1年拍摄的《沙鸥》,可以说是张暖忻纪实电影美学思想完美的体现。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展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张暖忻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地意识到现实中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时代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是不矛盾的,以及鼓励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大的聪明才智与为国争光、为党、为人民服务也是不矛盾的。基于这样的思考,张暖忻将目光聚焦于女排队员冲出亚洲的奋斗历程。当时,“女排精神”曾鼓舞了一代人的进取心,也承载了一代人的民族豪情。张暖忻选择这一题材既体现出对“女排精神”的深切体认,更要借此抒发一代电影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所谓“位卑不敢忘忧国”。选好题材后,张暖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影片拍摄中,着力塑造了沙鸥这一经典的银幕形象。
沙鸥形象的塑造,体现着张暖忻“求真”的艺术努力。尽管从今天看来,沙鸥这个人物形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人为英雄化的痕迹,但导演对沙鸥心灵历程自然写实的呈现还是尽力遵循了纪实美学的创作原则。沙鸥不是什么天生的英雄,影片客观展现了她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沙鸥曾产生过要告别排球的念头,甚至还发出过“生活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的抱怨,但她最终战胜了自我,说出“没有目标就是没有生活,我要的不是银牌而是金牌”的豪言壮语。此时的沙鸥已将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自我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她内心发出的声音即是民族自强新生的时代话语。应该说,这也是导演心声的自然流露。
《沙鸥》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叙事观念上的大胆创新,即运用重心理表现和淡化情节的叙事手法,充分体现了导演对纪实性电影美学观念的创新理解影片叙写了沙鸥受伤后积极争取出国比赛,与队员奋力拼搏而获得亚锦赛亚军,归国退役后又接任女排副教练的动人故事,但导演的着意点并不止于此,而是将更多的笔墨集中于沙鸥内心的变化。影片中大量的段落都表现了沙鸥内心的变化,特别在不能参赛、未婚夫牺牲两个大的情节点后铺展开大量的心理段落。如叙述沙鸥未婚夫之死只用了五个镜头,而其后表现沙鸥的反应和内心波动却用了60多个镜头。又如影片结尾没表现沙鸥经过奋斗终于夺得了冠军,而是展现了沙鸥瘫痪住院的情景:在医院里,沙鸥看到新一代女排队员战胜了日本队,实现了包括她在内的几代女排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此时,沙鸥的内心独白一次次介入,充分揭示出她内心的悲凉状态。影片结尾的精妙处理也使影片带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实是对此前银幕上风行的虚伪的理想主义的挑战。
《沙鸥》的艺术成就其次还表现在对电影纪实表现手法的灵活应用。张暖忻曾说过,“要使银幕上的一切都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真实。也就是要一种纪实感。…创作时甚至以一种纪录片的或即兴式的风格来表现。”影片以写实性的镜头语言拍摄了大量原生态的女排训练场景,如排球队的日常训练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场景,这种创新的影像追求力图使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实现零距离的接触。张暖忻还说“艺术不是生活自然的再现,我希望银幕上再现的生活要比现实更沉沉、更浓重,使影片以朴素清新的姿态,体现出哲理和诗意。”这不仅是张暖忻的美学追求,更是一代电影艺术家对纪实电影美学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沙鸥》的成功一方面基于张暖忻对巴赞纪实美学观念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源于张暖忻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诗意哲理深度的执著探寻,这样的努力最终使该片成为华语电影作者化影音风格的典范之作。因此,当充满着青春朝气的女排队员走向观众时,当她们忘我地拼搏在球场上时,当她们膝盖上的护膝、手指上的胶布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时,们感觉不是在看故事片,而是在看女排队员的训练、生活的场景实录。此外,该片诗意哲理的深度探索还表现在沈大威殉职后沙鸥在京郊枫林中疾走的段落中。在这一经典段落中,导演更以主观镜头展现了她迎着满天的枫叶悲情地孤独行走。这组镜头画面使我们恍惚间以为进入了欧洲艺术电影的作品段落,这是纯粹的作者化的抒情表达。接着,摄影机又以大远景展现了沙鸥在枫林中漫步的身影,镜头在遍山的枫树林间缓缓地运动,将人物内心的悲苦融化在落霞的余辉中。沙鸥走近大水法,抚摸着冰凉的石柱,镜头蓦然闪回将我们带回到从前她与沈大威来此地游玩的情景。此时,沙鸥悲凉的心境与回忆场面的暖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的凄凉愁苦与当年两人嬉戏的画外音达成声画对位效果。这一段落以声画蒙太奇的结构方式构织成一种浓烈的悲情意境,突显出此时沙鸥凄婉、惨淡的心境。
《沙鸥》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导演对长镜头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上。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单构图的长镜头,以深焦距的摄影再现了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飒爽英姿。这个长镜头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实景拍摄,拍摄时摄影机机位固定,女排队员们从大景深处向镜头缓缓走来,构图始终保持不变。这个长镜头还是全片的“眼睛”,呼应着片尾的长镜头段落。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多构图自由运动长镜头的经典运用。如沙鸥听到她的名字从出国比赛名单上拿下后从试衣店跑到街头的长镜头:先以固定机位展现沙鸥冲出店门,张丽丽紧跟冲出,然后,摄影机跟着张丽丽在大街上寻找沙鸥,随后又划过树梢跟拍张丽丽找到沙鸥,再跟两人并肩前行。在这个长镜头段落中,摄影机开始时以全景镜头展现两人的谈话复又跟移长拍展现二人向远处走去。这个自由运动长镜头段落较影片第一个深焦距长镜头有着更丰富的镜头调度与控制能力。这个长镜头段落的处理方式很接近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两人你跑我追不使用镜头分切,而是始终以客观全景镜头加以真实展现。这种自由运动长镜头手法的灵活运用,更体现了导演对于纪实电影美学观念的深度理解。
《沙鸥》中除长镜头电影语言的创造,还有分析性蒙太奇镜头的组接方式的经典运用。如影片开始表现女排队员们在体育馆内系鞋带、跑步,做各种准备活动的镜头组接方式就属于分析式蒙太奇镜头。又如当沙鸥听到男友沈大威牺牲后的蒙太奇镜语结构:①沙鸥悲痛的脸,眼泪夺眶而出。②急推沈大威的照片,玩具熊猫③反打沙鸥的脸。④雪崩画面。⑤沙鸥、沈大威在树下喊着“雪崩了”的镜头。⑥反打沙鸥的悲痛。⑦沙鸥、沈大威滑雪回忆镜头。⑧沙鸥悲痛的表情。⑨雪崩画面。在这组蒙太奇镜语中,自由方式组接起沙鸥在现实中所受重创和对爱情的美好纯真回忆的多个镜头,以两者间产生的极大落差,准确揭示出人物此时内心经历着的复杂巨大的情感波动。
张暖忻因在《沙鸥》创作中的杰出成就,使她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